清华大学张强团队综述:固态电池中原位固化聚合物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系统总结了原位固化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思路与合成技术,重点介绍了聚合物电解质的基础化学特性和人工界面构筑方面的进展,为推动原位固化技术在可充电固态锂金属电池中的实际应用指明了方向。
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极限。液态锂金属电池因其具备高能量密度(大于 500 Wh kg-1)潜质备受青睐,但由于液态溶剂的易燃、爆炸性以及锂枝晶的生长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固态锂金属电池(SSLMB)的核心是固态电解质,它能发挥高能量密度、宽工作温度、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等优势。因此,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有机液态电解质是实现高性能、高安全性SSLMB的切实可行策略。
最近,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和赵辰孜助理研究员以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为切入点,阐述了原位固化技术在提高安全性和耐久性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原位固化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原位固化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技术。作者分别从人工界面构筑和聚合物电解质设计两个方面推进了原位固化技术的实用化,阐明并确立了原位固化技术在高性能、高安全锂金属电池开发中的重要性。最后,介绍了原位固化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挑战和应用前景,以促进现有能源技术的发展。
张强,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长期从事能源化学与能源材料的研究。近年来,面向能源存储和利用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高比能电池的原理和关键能源材料。提出了锂硫电池中的锂键化学、离子溶剂复合结构概念,并根据高能电池需求,研制出复合金属锂负极、碳硫复合正极等多种高性能能源材料,构筑了高比能软包电池器件。这在储能相关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担任国际期刊Angew Chem首届顾问编辑,J Energy Chem、Energy Storage Mater副主编,Matter、Chem Soc Rev、Adv Energy Mater、Sci China Chem、化工学报等期刊编委。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储能与智能电网专项专家组副组长。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化工学会基础科学一等奖等学术奖励。
赵辰孜,清华大学化工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化学机制、材料构筑与器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固–固界面离子分布设计概念,开发了高界面兼容性的固态电解质等材料,提高了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相关成果发表SCI论文60余篇,他引1.4万余次,与多个国际、国内一流企业达成合作。担任《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和Nature、Joule、Angew. Chem.等期刊独立审稿人,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21-2023)。
徐攀,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水木学者”。2017年获得南昌大学化学学院学士学位,2022年获得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聚合物固态锂金属电池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等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级基金项目。
【扩展阅读】
华中科技大学张恒教授、周志彬教授团队:离子液体电解质应用于锂二次电池——机遇与挑战
上海交大薄首行&厦大程俊团队:晶格振动对固态电解质中离子输运的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谢佳/北京理工大学朱艳丽:"In-N-Out"设计使高含量磷酸三乙酯非可燃电解液兼具高离子电导率和石墨负极兼容性
南开大学陈永胜教授团队:基于聚合物/石墨烯杂化正极材料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
东北师大吴兴隆团队:弱溶剂化电解液实现超低温(−80°C)和高功率CFx/Li一次电池
陶新永/刘育京课题组综述——不可忽视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的电化学性质:锂离子电池中的氢键
北理工陈人杰&钱骥团队:构筑富氟固体电解质界面相助力高效、长循环的锂金属电池
中科院物理所苏东团队综述:先进电子显微学表征电池材料锂化过程的研究进展
武大曹余良&方永进团队:高效蚀刻提高普鲁士蓝类似物的钠储存性能
温州大学肖遥团队综述: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局域化学调控和结构基元构筑
延安大学王建伟/南开大学杜亚平团队:“变废为宝”,煤沥青的新机遇——低成本水系锌硫电池